About Us
Latest News

2025 年度 Redress 设计大赛决赛入围者展览

Explore

15年,330多位改变时尚规则的设计师——让我们与Silvia Acien Parrilla重逢

Explore

香港维港凯悦尚萃酒店加入Redress衣物回收计划

Explore
Latest News

2025 年度 Redress 设计大赛决赛入围者展览

Explore

15年,330多位改变时尚规则的设计师——让我们与Silvia Acien Parrilla重逢

Explore

香港维港凯悦尚萃酒店加入Redress衣物回收计划

Explore
Take Action...

Let’s make fashion better for the planet.

In Your Wardrobe
Latest News

2025 年度 Redress 设计大赛决赛入围者展览

Explore

15年,330多位改变时尚规则的设计师——让我们与Silvia Acien Parrilla重逢

Explore

香港维港凯悦尚萃酒店加入Redress衣物回收计划

Explore
Latest News

2025 年度 Redress 设计大赛决赛入围者展览

Explore

15年,330多位改变时尚规则的设计师——让我们与Silvia Acien Parrilla重逢

Explore

香港维港凯悦尚萃酒店加入Redress衣物回收计划

Explore
Support Us

As a charity, we rely on your generosity to fuel our mission. 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support our work.

Latest News

2025 年度 Redress 设计大赛决赛入围者展览

Explore

15年,330多位改变时尚规则的设计师——让我们与Silvia Acien Parrilla重逢

Explore

香港维港凯悦尚萃酒店加入Redress衣物回收计划

Explore
Explore
Learn With Us
Take Action
About Us
Support Us
Click To Search
Main Menu
Learn With Us

Discover how fashion contributes to the climate crisis, and what we can do about it.

About Us

See how Redress operates and creates impact.

About Us

As a charity, we rely on your generosity to fuel our mission. Here are several ways to support our work.

Module

生产过剩和消费过度

由 Redress 创建

Redress

快速导览

从词汇表中了解更多时尚行业术语。

快速导览

从词汇表中了解更多时尚行业术语。

来源:联合国

全球各地的时尚品牌每年在全球生产超过 1000 亿件新服装1 预计到 2030 年,我们的时尚消费将成长 63%。 2 消费者常常会陷入这样的循环:买新衣服,只穿几次,然后就转向最新的潮流或吸引我们眼球的便宜货。然而,我们目前生产和购买衣服的速度和数量根本不可持续,而且正在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造成污染和浪费,对地球造成损害。 在香港,有四成(39%)的人只穿过一次就丢弃了衣服。 3 据估计,超过一半的快时尚产品在一年内就会被丢弃。 4

在香港,2023年平均每天有402吨纺织品被填埋。 5 这相当于每天有 17,480 箱纺织品被填埋。 6 本模组探讨我们制作、行销、销售和购买服装的方式,以及这对环境有何贡献我们现在面临的心理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如何带来正面的改变。

1. 时尚简史

时尚是一门手艺

照片:Cultured Elegance,‘100 件连身裙〜19 世纪每年一件

I在早期19世纪制作衣服是一门手艺。人们必须直接寻找或自行生产材料,例如植物(例如羊毛)或动物皮(例如皮革),然后才能将它们制成服装。服装通常由家庭成员手工制作,或由上门服务的裁缝师制作。 「成衣」其实并不存在。

在工业革命期间晚的19世纪的欧洲,缝纫机等新技术使得工厂工人得以大规模生产服装。尽管服装制造变得更便宜、更快捷、更容易,但生产通常仍在距离设计公司不远的地方进行,该公司每年仅推出两到四个系列。

西方时尚界由高级订制时装屋(例如迪奥、香奈儿、巴尔曼和纪梵希等耳熟能详的品牌)主导,通常只为精英阶层服务。设计师们会在时尚发售前数月就开始着手设计,预测消费者想要什么样的风格。

照片:美国女性时尚,20 世纪 60 年代的照片,来源:Medium,「1960年代美国时尚」

人人都能享受的时尚

1960至70年代,随着收入成长、民权运动和嬉皮文化等大规模社会运动,以及音乐、电视和杂志等流行文化的兴起,时尚也开始转变。年轻一代尤其开始创造自己的潮流和次文化,例如英国庞克文化,这些文化受到设计师的效仿,并跨越了国际界限。

1950年代,大批来自中国大陆的难民涌入香港,带来了资金、纺织知识和精湛的裁缝技艺,推动了香港服装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到了1980年代,以TVB、时尚杂志和新杂志为代表的流行文化,让时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增 长随着价格亲民的时尚服装的出现,各种价位的品牌开始优先考虑能够更快、更便宜、更大批量生产服装的生产模式。这不仅让一般大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时尚风格, 也大大增加了服装的生产和消费。

2. 生产过剩:它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

生产过剩意味着我们生产的服装超过了实际销售量。据估计,每年服装产量约1000亿到1500亿件。 7 但预计会有 25 亿至 50 亿永不出售。 8

图片来源:Issue Wire,越南制造商

在过去,品牌过去,品牌每年会发布两到四次季节性时装系列(春夏和秋冬),预测消费者的喜好。然而,如今许多品牌能够立即回应新兴趋势,将生产和零售流程缩短至短短几周。

生产过剩往往是由于时尚品牌错误估计了产品销量,宁愿多生产库存,也不愿冒着产品售罄的风险。然而,这种低效率的做法会造成负面的环境影响,例如自然资源浪费、碳排放、水污染和森林砍伐。

品牌降低生产成本的另一种方法是大量生产服装。虽然这赋予了规模较大的品牌相对于供应商更高的议价能力,但也压缩了生产成本,缩短了周转时间,并分配了不公平的工作量。



快速且便宜:(超)快时尚模式

许多公司和品牌在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采购纺织品并生产服装,因为这些国家的工人工资较低,而且保护工人和环境的法律较少。 可悲的是,这导致了恶劣的工作条件、侵犯人权以及重大的健康和安全灾难,例如 2013 年孟加拉国服装厂 Rana Plaza 倒塌,造成 1,000 多名工人死亡。

品牌还可以透过使用低成本、低品质的布料和服装制造方法来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他们能 够更便宜地出售衣服。在线- 只有商店的管理费用(例如租金和员工)较低——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可以以低至 50 港币的价格出售新衣服!

当开始动手制作时,便是真正测试你的草图和纸样的时候。不论是利用立体裁剪,编织或是零废弃纸样,最重要的是如何尽用纺织物料以达至零废弃。

3. 过度消费:我们为什么买这么多?

什么是过度消费?

今天我们面临过度消费的问题,这意味着我们购买和使用衣服比我们需要的多。这加剧了时尚产业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即使您不认为自己是时尚追随者,但只要购买衣服,我们就是时尚消费者!每个人都是当前局势的贡献者,每个人都可以引领循环时尚的变革。

廉价伎俩

低廉的价格通常会减轻我们购买更多衣服的罪恶感,因为风险似乎更低——即使你不经常穿这件衣服也没关系,因为它本来就不贵。但如此低廉的价格和特价优惠会鼓励消费者将衣服视为 易于丢弃。

折扣、限时抢购和「买 X 送 X」等优惠活动会鼓励人们冲动购买并非真正需要的商品,造成更多浪费——而且打折商品通常无法退货。这种情况在零售商打造的节日(例如「黑色星期五」、「网路星期一」和「光棍节」)中尤其明显。

廉价服装通常品质较差:容易破损、褪色或变形. 所以我们不断购买更多衣服来替换, 处理衣物作为 一次性的

  • 我们穿衣服的时间越来越短。五分之二的香港人只保留衣服一年或更短的时间。⁹ 9
  • 我们丢衣服的速度更快。 据估计,超过一半的快时尚产品在一年内就会被丢弃。¹⁰10

是的,我们偶尔都需要买衣服。但我们必须面对现实:过度消费并非源自需求,而是由行销、低价、追逐潮流和网购等因素所驱动。



便利成本

网路跳跃和社交媒体改变了我们购买衣服的方式秒, 加快了趋势的来去速度,以及我们对品牌为我们提供即时的满足感。

网购的成长让时尚潮流更快速地更新换代。潮流的更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快,消费者浏览、分享和购买的速度也更快。种类繁多的商品加剧了竞争, 因为品牌渴望在竞争对手之前和趋势消退之前响应消费者的需求。

社群媒体让我们很容易追随潮流:我们的新闻推播里充斥着人们穿着新衣服、过着令人向往的生活方式,这往往会刺激人们的购物欲望。网购意味着我们可以更方便地购买全球种类繁多的商品;如果你想要某样东西,很可能就在某个地方的网上!它让买衣服变得更加便捷,尤其是在我们随身携带手机的今天。你甚至可以在等公车的时候买衣服!



行销游戏

营销指的是推销产品以销售产品。 它会透过创造心理上的消费欲望和「购物疗法」带来的多巴胺激增来推动过度消费。这会强化我们大脑对更多东西的渴望,最终形成购买超出实际需求的恶性循环。

行销形式多种多样,从街头广告看板到社交媒体帖子,几乎随处可见。连你认识的人也会参与其中──例如亲朋好友分享他们新买的衣服!

  • 网路行销的形式多种多样,从品牌雇用有影响力的人和名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他们的产品,到透过演算法向您提供与您在线上互动的内容相关的更有针对性的贴文。
  • 品牌不断推出新产品是另一个巧妙的行销策略。这鼓励我们跟上不断变化的潮流,经常访问商店和网站,发现新货。
  • 短期销售的限量版产品是另一种促使我们立即购买的行销策略。



快速提示

  1. 重新检视自己的购物习惯。在买东西之前,想想那些你从来没穿过但可能还藏在衣柜里的衣服。
  2. 在决定购买之前,一定要问自己:1)我需要这个吗? 2)这是我已经拥有的东西吗? 3)我会常用到它吗?
  3. 询问你的衣服产地和生产方式。查看衣服的洗涤标签,看看是否采用可持续材料制成。
获得灵感

1 ¹McKinsey&Company, 2016. Style that’s sustainable: A new fast-fashion formula

2 Global Fashion Agenda and 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 Inc. (2017), Pulse of the Fashion Industry

3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20) Make Fashion Circular: Outlook for a new textile economy in China

4 McKinsey & Company, Style that’s sustainable: A new fast fashion formula (2016)

5 ⁵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HKSAR. 2024. Monitoring of Solid Waste in Hong Kong: Waste Statistics for 2023.

6 Estimation by Redress, based on a 23kg suitcase.

7 ⁷ More than 100 billion according to McKinsey & the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 2015.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 ShareCloth state that 150 billion garments are produced in a year, 2016.

8 McKinsey & Company & Business of Fashion, 2024, The State of Fashion 2025

9 Redress, 2020, Clothing Consumption, Usage, and Disposal Habits in Hong Kong Study

10 McKinsey & Company, 2016, Style that’s sustainable: A new fast fashion formula

Register for the Sustainable Fashion Educator Pack

Thank you for registering to receive Redress’ report: Hong Kong’s clothing waste - local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case of technical difficulties with this form, please email info@redress.com.hk with your name and email address. We will be pleased to send you the report directly. This 2025 report is part of Redress’ ongoing research work exploring circular fashion opportunities to solve Hong Kong’s local clothing waste issue. The development and publishing of this report is supported by the VF Foundation.

Media Enquiry

Contact Us

Become a Redesign Design Award academic part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