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
循環時尚經濟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由 Redress 創作
Redress
快速導覽
從詞彙表中了解更多時尚產業術語。
快速導覽
從詞彙表中了解更多時尚產業術語。
時尚與紡織產業對全球經濟、社會及環境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從經濟層面來看,2023年全球時尚產業市值達1.7兆歐元,約佔全球GDP的2%~2.5%¹ 1,其綿長的價值鏈更創造多元就業機會,從零售端收銀員到農田耕作者皆涵蓋其中;然而,該產業同時名列全球污染最嚴重的領域之一。
但正因如此,時尚產業龐大的環境與社會影響力,反而使其具備推動變革的獨特優勢——若能轉型為可持續模式,將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產生超乎比例的積極貢獻。
什麼是可持續發展目標?
聯合國 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是2015年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共同確立的全球性框架,旨在透過17項核心目標和169項具體指標,系統性地應對貧窮、飢餓、不平等與氣候變遷等相互關聯的全球挑戰,以期在2030年前為全人類建構更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
這些目標涵蓋水資源、能源與消費等多個關鍵領域,強調消除貧窮必須與提升健康及教育水平、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經濟成長等策略協同推進,同時積極應對氣候變化,並致力於保護海洋與森林生態系統。² 2
Credit: United Nations
資料來源: 聯合國
资料来源: 联合国
什麼是循環時尚經濟?
循環經濟是一個令材料永遠不會變成廢棄物、自然再生的系統3並對產品的整個生命週期及其對地球的影響負責。
當前時尚產業正在一個不可持續的線性系統中運作,該系統不僅製造大量廢棄物與污染,更漠視自然資源有限的事實。轉向循環系統將為我們提供應對地球資源耗竭的機會。從線性經濟過渡到循環經濟,意味著將「取得→ > 製造→> 使用→> 廢棄」的單向模式,> 轉變為「再生→> 製造→再利用> →回收」的可持續循環。
Credit: Redress
圖片來源:Redress
图片来源:Redress
然而,從線性經濟轉型為循環體系的過程極為複雜,需要整個時尚產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全面配合與系統改造。可惜的是,目前全球紡織業僅有0.3%符合循環經濟標準,顯示產業轉型仍任重道遠。4
如何透過循環時尚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同時尚產業具有潛在的深遠負面影響,其轉型為循環經濟模式所蘊含的正面效益同樣不可小覷。這種轉型為推進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令人興奮的突破性契機,具體主要體現在:
- 目標6:潔淨水和衛生設施
- 透過確保不向大自然排放污染廢水,確保廠區周邊社區居民能穩定獲取安全、無污染的潔淨水源。
- 目標7:可負擔的潔淨能源
- 透過轉型再生能源而非化石繼續使用燃料能源,工廠可以大大促進清潔能源的運用範圍及並推動相關基礎建設發展。
- 目標8:體面就業與經濟發展
- 透過建構結合二手交易、維修租賃與纖維回收為基礎的經濟,時尚產業不僅能創造新型態就業機會,更能兼備經濟成長與環境足跡脫鉤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 目標9:產業、創新與基礎設施
- 時尚產業透過研發「纖維到纖維」閉環回收技術與創新物料,正逐步建立正打造兼具強韌性與高效益的資源循環基礎設施
- 目標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
- 透過消除廢棄與污染,特別是在製造業樞紐區域,使當地居民得以生活在空氣品質與廢棄物管理均獲得改善的環境中。
- 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 透過採購再生農業與回收再生材料,品牌可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然資源。
- 透過確保時尚產品排除有害化學物質並將廢棄物資源化,製造商和品牌落實負責任生產。
- 透過設計循環產品,品牌讓消費者能夠重複使用時尚產品,並防止、減少和回收時尚「廢棄物」。
- 目標13:氣候行動
- 透過減少(或更理想狀況是消除)時尚產業在整個價值鏈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時尚產業能有效協助將全球暖化幅度限制在工業化前水準1.5°C以內。
- 目標14:水下生物
- 透過嚴格防範受污染廢水排入自然環境,使水下生物得以繁盛生長,且免受有害化學物質影響。
- 目標15:陸地生物
- 透過將再生農業原則應用於紡織作物栽培,既能維持土壤健康,亦可保護生物多樣性。
- 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 透過時尚產業價值鏈各方的深度協作,加速循環時尚發展,推動環保技術的研發、應用與普及,促成生產國與市場的互惠互利。
在Redress,我們的工作與三大可持續發展目標相互交織並相輔相成:
- 目標4:優質教育
- 從協助消費者做出更可持續的時尚選擇,到指導設計師實踐循環設計,我們透過各項計畫培育可持續生活所需的教育與技能。
- 目標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 我們確保設計師與消費者具備相關知識與意識,能積極參與循環時尚產業的發展。
- 透過本地回收計劃、二手商店The Redress Closet,以及在香港的二手期間限定店店,我們鼓勵消費者循環與重複使用衣物,從而減少時尚廢棄。同時確保所有無法再穿著的衣物皆被妥善回收,避免資源浪費。
- 目標 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
- Redress匯聚產業界、學術界、政府與公眾等多元持份者,作為促進知識轉移與環保技術發展的催化平台。